欢迎进入:好学通教师资格网!
在线咨询
网校课堂
通关题库
城市: 全国 天津 广东 浙江 北京 上海 山东 kaiyun安全下载 江西 江苏 安徽 湖北 湖南 河南 kaiyun安卓版 广西 福建 IM体育开云电竞 山西 陕西 贵州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更多
你的位置: 主页 > 笔试辅导 > 考前强化 > 正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_2020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易考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0-09-17   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证考试网]中学生心理健康_2020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易考知识点.好学通为帮助学员顺利通过考试,特别整理了《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备考资料、重要考前自测知识点、必考重点供考生参考学习,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章节易考知识点总结: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章节易考知识点整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情绪适中   3.意志品质健全   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其中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反应适度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行动的自觉性是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行动的果断性是指善于明辨是非,适当而又当机立断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行动的顽强性是在做出决定、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反应适度是指人的行为表现协调有度,主要表现为意识和行为一致,为人处世合情合理,灵活变通,在相同或相类似的情境下,行为反应符合情境。   4.人格稳定协调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5.自我意识正确   自我意识正确包括了解自我与悦纳自我。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和情绪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的生活目标、自我期待切合实际。此外,心理健康的人还能以喜悦的心情接纳自我,总是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肯定自己;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能泰然处之,修正自我、完善自我。   6.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   所谓人际关系和谐指的是:   第一,了解和理解他人。   第二,乐于接受他人与被他人所接受。   7.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   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自我意识高涨,使其人格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向日趋强烈。   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均处于急剧变化时期,思维的成熟度不足,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的言行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如比较强烈的主观偏执性,他们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觉得他人时刻都在对其进行品评,担心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自己,因此,当听到别人在低声讲话,便怀疑是在议论自己;当别人面露微笑时,又认为是在嘲笑自己;这样的纠结想法使初中生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   2.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也称为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中学生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中学阶段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关系方面   人们形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就是亲子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中学生强烈的“成人感要求父母尊重他们,改变以前那种不独立、不平等和依附的地位,要求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这时,如果父母仍像对待儿童那样给予过多的照顾,提出过细的要求,往往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反抗情绪,甚至导致冲突,造成对立,产生疏远,给教育带来难度。在亲子交往中缺乏沟通和相互理解,会造成学生与父母之间关系紧张,相处得不愉快,甚至会出现家庭暴力、学生离家出走以致走上犯罪道路等严重后果。   (2)师生关系方面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互动形成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的人际关系。   学生认为在学校中以学习为中心,与教师缺乏情感的沟通,师生间有陌生感,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教师可敬但不可亲。中学生认为与教师交往中最大的障碍是缺乏相互的理解,沟通不畅。   (3)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有75%~85%的同学明显倾向于和同龄人交朋友,这种倾向基本反映出他们对平等关系的向往,他们愿意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倾吐心声。对于那些“非志同道合的同伴则存在动力性不足,亲密性和信任度不高,缺乏真诚的沟通等问题。   (4)异性交往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身心迅速发展,性不断成熟,异性吸引逐渐强烈。正常的异性交往可以获得成长,有利于智力上的取长补短,有利于情感上互相交流,有利于个性上互相丰富,有利于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有利于活动中增进相互激励。但在具体与异性交往的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性知识和异性交往的经验,不能掌握处理异性关系的技能技巧。有部分中学生把握不好交往的尺度,出现异性交往过频、过深的情况。   3.学业发展问题   (1)学习动力问题   中学生存在较多的学业问题是学习动力不足,即厌学问题,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作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厌学的心理主要表现有:   第一,缺失内部学习动力。这种现象在中学生中相当普遍。他们认为学习是为父母、为家人而学。   第二,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一提到学习就觉得痛苦,觉得学习是一件毫无乐趣可言的事情。   第三,逃避学习。厌学行为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愿花时间写作业、不愿意参加考试,严重厌学的学生经常逃学,甚至为躲避学习离家、辍学等。   (2)学习能力问题   学生学习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习计划性差。   第二,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   第三,呈现出无意义学习状态。学习中不求理解,不讲究记忆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学习。   (二)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   1.抑郁症   (1)抑郁症的含义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着严重的焦虑症。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景的最先反应。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景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抑郁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   (2)抑郁症的表现   通常抑郁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喜欢责备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3)抑郁症的形成原因   抑郁症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有各种不同理论的解释。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经治疗或不经治疗能逐渐恢复正常,但有人有复发的倾向。   (4)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对于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应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恰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   2.恐惧症   (1)恐惧症的含义   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2)恐惧症的分类及表现   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景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中学生中社交恐惧症较多见,包括与异性交往的恐惧。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在会场上讲演、在公共场合进餐时交谈),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   (3)恐惧症的治疗方法   ①情景治疗。让学生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不断地鼓励学生面对这种场面,让学生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   ②认知疗法。这是一种不断灌输观念的治疗方法,不断告诉学生这种恐惧是非正常的,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交往的程序和与人交往的方法。   3.焦虑症   (1)焦虑症的含义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体不适感。   (2)焦虑症的表现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境的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紧张不安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焦虑症的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3)焦虑症的原因   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遇事易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作过高程度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这些人格倾向可称做焦虑品质。   (4)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为防止考试焦虑症发生,学校咨询人员可以通过一些早期干预的措施,如对这些学生集体指导、讲授自我放松缓解紧张的方法等进行早期干预。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4.强迫症   (1)强迫症的含义   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适应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2)强迫症的表现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例如门是否锁)、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   (3)强迫症的原因   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包括学习过度紧张、家庭要求过于严格、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良。个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偏执刻板等。   (4)强迫症的治疗方法   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作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治疗强迫行为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暴露与阻止反应。   5.网络成瘾   (1)网络成瘾的含义   中学生网络成瘾是指中学生由于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网络成瘾的表现   网络成瘾者自身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等,并且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可见,网络成瘾倾向影响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业进步和人际责任感。   (3)网络成瘾的原因   ①网络自身的诱惑;②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③家庭环境的影响;④上网者自身因素。   (4)网络成瘾的治疗方法   治疗网络成瘾主要采取心理干预的手段。常用的几种心理干预法有:   ①强化干预   在网络成瘾的干预中,奖励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就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惩罚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上网时间增加时,立即给予处罚。处罚可以是物质性的,如取消他获得他最想要的东西的权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校纪处分等。   ②厌恶干预法   厌恶干预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不赞成干预、内隐致敏法等。   A.橡皮圈拉弹法。是由成瘾学生预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圈,当他坐到电脑前准备上网时,自己用力拉弹手腕上的橡皮圈,使其手腕有强烈的疼痛感,从而提醒自己下网。也可借助外力如闹钟发出尖利的噪音,来促使自己停止上网。   B.社会不赞成厌恶干预。主要是运用图片、影视、舆论等手段,使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产生一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并在心理上造成威慑和畏惧心理,从而达到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   C.内隐致敏法。又叫想象性厌恶干预,是指用想象上网的过程和结果的办法,使自己对上网感到厌恶感,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直至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这种方法可与橡皮圈拉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③转移注意力法   学校或班级通过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成瘾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和减轻他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的一种干预方法。   ④替代、延迟满足法   一方面学校和老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替代活动(其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吸引其注意力,并弄清他的上网习惯,然后使其反其道而行之,在原来上网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另一方面,了解问题学生的上网时间(起初要控制上网时间,不必戒除),将其上网总时间列表,纳入周计划,在可以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实现戒除网络成瘾的目标。   ⑤团体辅导法   将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团体由富有经验的老师作为指导者,运用团体动力理论做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团体咨询的原则和各种方法,达到使参加团队的成员整体戒除网瘾的目标。   对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重点应是预防,而不只是对网络成瘾学生的补救性矫治。
  以上学习资料均来源于网络,若内容与教材有所差异请以教材或老师课堂所讲内容为准!更多信息可登录网校教师资格频道[]查看或咨询网校在线客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