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预测试卷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 ) 。
A.儿童之家
B.幼稚园
C.性格形成新学园
D.托儿所
2.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发展社区学前教育,其核心是( ) 。
A.社区
B.幼儿园
C.家庭
D.托儿所
3.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 。
A.游戏
B.上课
C.体育
D.音乐
4.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中,“活泼好动是( ) 的年龄发展特征。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托儿班
5.幼儿性别行为的产生发生在( ) 。
A.1岁左右
B.1.5岁左右
C.2岁左右
D.3岁左右
6.下列对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别差异
B.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为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C.教师只需直接指导活动,保证幼儿偶尔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司即可
D.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7.从幼儿园潜课程的结构及特征来分,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空间环境、组织制度环境与( ) 。
A.交往环境
B.文化心理环境
C.语言环境
D.生活活动环境
8.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是( ) 。
A.上课
B.唱歌
C.讲故事
D.游戏
9.幼儿主动活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中,( ) 是幼儿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
A.参与意识
B.操作意识
C.交往意识
D.表现意识
10.按照档案袋的不同功能分类,不包括( ) 。
A.理想型
B.展示型
C.课堂性
D.目的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发展适宜性要求。
2.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3.简述制定集体儿童膳食计划时制定食谱的原则。
4.简要回答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依据。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皮亚杰关于影响儿童智力发展因素的观点。
2.结合实际谈谈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我和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和孩子们讨论晨间锻炼的规则,弘弘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球。选择运动器械的音乐一响起,弘弘撒开腿,朝大球飞蹦过去。这时场地上的大球只剩下一个了,弘弘和新迪同时拿到这个大球。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起来。弘弘大喊:“是我先拿到的。新迪说:“不对,你是跑过来的,是我先拿到的。弘弘仍大叫:“我要玩。我轻轻地对他们说:“你们俩商量一下,想个办法,要不,这样下去谁也玩不了。于是新迪用商量的口气对弘弘说:“我先玩,等会儿交换的时候再给你玩,好吗?弘弘松开拿着大球的手,我以为他同意了新迪的方法,正想表扬他,没想到他猛地抓起新迪的胳膊狠狠地咬了一口。新迪痛得立刻松开了手,哭了起来。弘弘见状立即拿着大球准备玩起来。
根据所给材料,分析攻击性儿童的行为表现和产生此行为的原因。
五、活动设计题(共25分)
请以“秋天的落叶为内容写一个教学活动设计。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意大利著名的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儿童之家(Children’s House)。她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世界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B【解析】略。
3.A【解析】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最好形式。
4.B【解析】中班幼儿经过一年的集体生活训练,对环境已经熟悉,其在生理上又进一步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因此表现出“活泼好动的特征。
5.C【解析】幼儿2岁左右是其性别行为初步产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儿童的活动兴趣、选择同伴及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
6.C【解析】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7.B【解析】从幼儿园潜课程的结构及特征来分,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空间环境、组织制度环境与文化心理环境。
8.D【解析】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9.B【解析】操作意识是幼儿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当老师、保育员为幼儿提供材料时,他们能够主动和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在触、摸、玩耍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索、有所收获。
10.D【解析】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教授格莱德勒根据档案袋的不同功,能,把档案袋评价分为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课堂型。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1)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它应该为儿童提供适宜其所有发展领域不同的需要的课程,从而全面和谐地促进儿童在生理、情绪情感、社会性和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2)发展适宜性课程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对儿童的个别兴趣、个别需要和发展水平进行定期观察、记录、评估和总结,充分了解每名儿童的长处和弱点,据此为他们提供具备“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的环境和活动。
(3)发展适宜性课程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应为儿童准备适宜的环境,使儿童通过对环境的积极探索,通过与周围事物、成人及同伴的相互作用而学习。幼儿的学习实质就是与环境互动的过程。
(4)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具体的、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关联的。学前期的基本活动是游戏,如果在游戏中能够经常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打交道,这对幼儿以后学习数字和文字等抽象符号和观念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答案要点】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2)发展的定向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3.【答案要点】(1)执行膳食计划所拟定的食品种类和数量。
(2)注意季节变化,冬季多用高热量食物,夏季可多用清淡凉爽的食物。
(3)食谱所列的烹调法和食物应适合儿童的消化能力。
(4)品种多样化,并能促进食欲。
(5)注意观察儿童接受食物的情况,必要时作调整。
(6)每周更换食谱。
4.【答案要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就是研究如何运用教育活动形式开展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有:
(1)以教育目标为中心(出发点和归宿)。
(2)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前提。也就是说,设计出来的活动方案,一定要有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
(3)以实现幼儿园教育计划任务为宗旨。
三、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成熟因素。
所谓成熟,即指在遗传程序控制下,机体、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逐渐发育成长的过程。在有的学者看来,儿童之所以随着年岁的增加而表现出心理和智力的发展,乃是这种成熟因素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神经系统的成熟对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为智力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机能,必然依赖于一定的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基础。因此,生理机能的成熟无疑就成为智力发展的必要因素。概括起来,成熟是影响智力发展的一个因素,它为智力结构的演化提供了可能,但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还必须有一些其他因素。
(2)经验因素。
皮亚杰认为经验在人的智力发展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他非常重视经验,指出经验是知识的来源,是智力增长的重要条件,但是经验因素也是不充分的,不能决定心理及智力的发展。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种经验。任何一个动作都可以抽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但人们一般容易注意获得物理经验而不容易注意获得逻辑数理经验。因而在儿童智力培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丰富儿童的生活,提供各种自然环境材料,使儿童获得物理经验;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应该在上述活动环境中,指导孩子通过分析、综合、思索和探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获得逻辑数理经验。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社会生活、教育、学习及语言等方面。很显然,社会环境因素对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人的一生就处于社会生活环境中,婴儿自出生一刹那起就开始了其社会化。社会生活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是明显的。
(4)平衡化因素。
生理成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儿童智力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和条件,但儿童智力成长也不是这些因素简单机械相加的结果。皮亚杰提出了平衡化因素的概念,并认为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在皮亚杰看来,既然成熟、经验及社会环境各自都不能完全解释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必然存在其他因素,这个因素在原有三种因素之间起协调和调节作用,这个协调者或调节者就是平衡化。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一切认知结构趋于平衡的形式之一。智力是有结构基础的,智力的提高就是智力结构的不断发展,同化与顺应是智力不断建构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个体在遇到外部刺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时,同化与顺应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旧的图式与将形成的新图式之间存在冲突,表现在人们认知方面,即是旧观念与新观念的斗争。
2.【答案要点】
(1)规则引导法。
规则指导法是指用规则引导幼儿行为,使其与集体活动的方向和要求保持一致或确保幼儿自身安全并且不危及他人的一种管理方法,这是对班级幼儿最直接和最常用的管理方法。规则引导法的操作要领:规则的内容要明确且简单易行;要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掌握规则;教师要保持规则的一一贯性。
(2)情感沟通法。
情感沟通法是指通过激发和利用师生间或幼儿间及幼儿对环境的情感,以引发或影响幼儿行为的方法。情感沟通的主要着眼点: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要观察幼儿的情感表现;教师要经常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教师要保持和蔼可亲的个人形象。
(3)互动指导法。
互动指导法指幼儿园教师、同伴、环境等相互作用的方法。注意要点:教师对幼儿互动指导的适当性;教师对幼儿互动指导的适时性;教师对幼儿互动指导的适度性。
(4)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通过树立榜样并引导幼儿学习榜样以规范幼儿行为,从而达成管理目的的方法。使用要领:榜样的选择要健康、形象、具体;班级集体中榜样的树立要公正、有权威性;及时对幼儿表现的榜样行为作出反应。
(5)目标指引法。
目标指引法是指教师以行为结果作为目标,引导幼儿的行为方向,规范幼儿行为方式的一种管理方法。从行为的预期结果出发,引导幼儿自觉识别行为的正误是目标指引法的基本特点。目标指引法的特点:目标要明确具体;目标要切实可行,具有吸引力;目标与行为的联系要清晰可见;要注意个人目标和团体目标,并注意将这两类目标相结合。
四、材料分析题
【答案要点】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攻击有多种表现或种类,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认为,攻击有两种表现方式:直接攻击和替代性攻击,直接攻击是对欲攻击的对象直接予以侵害。案例中弘弘的表现应属于这类。儿童的攻击行为有自己年龄阶段的特点,即以工具性攻击占优势。儿童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在一定情境中,能够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判断,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通过攻击手段产生的结果,因此儿童有时会受到外在诱因的驱动(如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攻击。弘弘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大球。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咬他,我就能得到大球,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五、活动设计题
【设计案例】《奇妙的落叶》活动目标:
1.知道常见植物的名称,区分不同植物叶子的明显特征。
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
活动重点:
区分不同植物叶子的特征。活动难点:
学习拓印叶子,制作成标本。活动准备:
1.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不同形状的叶子。
2.为幼儿准备彩色的蜡笔和白纸。
3.幼儿已经阅读过《捡落叶》的诗歌。活动过程:
1.观察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叶子,引起幼儿的兴趣。
出示各种树叶:“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植物的叶子吗?(幼儿交流)幼儿比较各种叶子的不同之处。(知道它们的颜色与形状)
2.引导幼儿学习拓印叶子。
(1)教师讲解拓印叶子的方法。
“把叶子放在垫板上,上面盖一张白纸,纸用夹子固定。用蜡笔在盖着叶子的纸上左右来回的涂擦,使叶子的形状显现出来。大家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进行拓印。
(2)幼儿学习拓印叶子,教师随机指导。
3.将幼儿拓印的叶子做成标本,挂在教室里展览,共同分享。